凯威家教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教资讯 -> 家教文章 -> 父母家教 -> 正文

当代中国父母的教育观

作者:北京家教网  访问:

] 通过对我国父母在子女教育情况分析,去寻找传统文化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影响。分析传统教育的误区,唤起父母对思想、人格、身心、情感等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视。

[研究方法] 资料发现法

[研究步骤] 调查身边的常见事例,收集有关的报刊资料进行整理研究。拟出写作提纲,梳理论点论据,归纳成为组织成文。

[内容提要] 传统的思想文化对我们的家庭教育影响很大。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的惯性作用至今存在,父母在教育中有的严格得近乎专制,有的宽松得成为放纵。这些现象的发生与我们父母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心理素质以及社会环境氛围等都有密切关系。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如何育人是当今父母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父母 教育观 权威 呵护



[研究内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中国老百姓的许多观念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变化莫过于独生子女的出现。自从1982年8月,中日两国少年儿童在内蒙古察布盟草原举行的夏令营活动之后,中国的这跨世纪的一代也引来了全体国民的广泛关注。时代的进步,对年轻一代的素质有了更高的标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成长,离不开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的意义不仅指向孩子,还辐射到学校,社会。那么,当代中国父母的教育观念又是怎样的呢?是否也像老百姓的消费观念一样,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呢?



权威意识



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经历了两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深远。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仁”的概念上的,至于体现了“仁”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系统更是等级分明。儒家有王道之三纲:”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君,妻受命于夫。“(《传统与超越》 江苏人民出版社 候样祥著 P260)使君对臣,父对子的支配乃至压迫成为合情合理的了。司马光曾说:”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方齐其家。“在推崇”礼法“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下,父母的地位就在家庭中显得至高无上了。所以他们在子女面前便具有了一种权威。于是,中国古代才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包办婚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在中国的家庭里,我们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呵斥。当孩子表现出不听大人的话的时候,父母总是这样威胁,“想挨打呀?”如果孩子发表了一些看似荒谬的见解,父母又这样怒骂道:“你懂什么?尽知道胡说八道。”前者的威胁只会让孩子不情愿的屈服,他们不了解大人为什么要让他们这么做,也不可能明白这样做才是对的。而后者,仅短短的几句话,便剥夺了孩子自由发表其见解的权利,从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也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自卑感。这都是大人们权威意识作用的结果,他们以为孩子应该无条件的服从大人们的各种指示,不允许有半点违抗,当然也更未想过要向孩子解释这些指示的缘由。他们也由自己的意志来判定孩子行为的好坏。“我说你对你就对,我说你错你就错。”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异想天开业常常是蛮横的予以驳斥,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予以肯定。

例如,孩子坚持要买新的玩具,母亲断然拒绝了。孩子便质问母亲为何刚才替自己买新衣服,现在却不买玩具给他玩。这时,我们可以想象,当母亲听到这突如其来挑战自己的权威的话时,她会有什么反应。不少母亲固然是会怒火冲天,可能当众大骂甚至给孩子一巴掌。其实,母亲大可向孩子好好解释不给他买玩具的原因。

在大多数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的风波总是按有规则的步骤进行的。孩子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父母便凭借自己的权威恶语相加,孩子的答复会表现得更坏,接着父母便又会以高亢的驳斥声加以威胁,或施于体罚。于是,久而久之,就成了大家高兴怎么办就怎么办。

现代中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代沟便是这种权威意识带来的直接后果。孩子们往往喜欢把心里话对朋友们说,而不是对父母说。因为他们大都觉得父母不能用公平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他们的行为,而是以一种极其武断的态度来对他们的行为评定好坏,从来不愿冷静下来听他们的辩解。

专制意识



体罚是父母的权威意识更深层次的体现。当父母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挑战的时候,许多父母便使出了黄荆棍这种古老的法宝。父母体罚子女已由来以久了。《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中,宝玉被贾政毒打的惨状可谓触目惊心:“(贾政)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大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由于现在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体罚现象相对较少,但并不是没有。据我了解,在我的同龄人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挨打的经历,少则一两次,多则如三餐便饭。在学校里,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家长这样对老师说:“请老师一定多多管教我的孩子,一有错就尽管处罚。”

体罚在大人“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似乎已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权力武器。大人使用他们既得的权威(高于孩子的身高,强过孩子的力量,拥有比孩子更多的权力等等)作为武器,迫使孩子就范,屈服,遵守大人们所订定的规范,表现合乎大人标准的举止行为。

其实,已经有不少家长意识到体罚并非是教育子女的最佳手段。但他们至今仍然在执行着这种家法,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

(一)许多家长觉得与年幼的孩子无法沟通。

由于年幼的孩子对许多事物都还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所以对于父母的许多道理都还不能理解。这令大多数父母都感到头疼,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无计可施的爸爸妈妈们只得选择了体罚。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挨打的孩子都是年纪较小的学龄前儿童。这些缺乏理性,但有具备了一定行为能力的孩子是最令父母们头疼且手足无措的。正如一位母亲所说:“其实,我实在也很不想动手打他,也希望我自己的孩子是可以沟通的,有时却往往不是那么一回事。若不在他犯错的时候,狠狠的给他一点教训,我真不知道还可以找出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让他印象深刻。”(《孩子,你真棒》 知识出版社金惠梅著)

(二)为人父母的使命感

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为人父母总会容易产生一种神圣而又伟大的使命感。通常认为如果自己不能够好好管教,约束孩子的行为举止,则可能使孩子步上歪路。所以,一旦孩子表现出不良的行为时,一定得好好给他一个教训,以免长大了成为破坏社会的不良分子,况且他们自己小的时候,也是在这种棍棒教育下长大的。所以,有一些父母往往更是视体罚为家常便饭,以为只有如此,才能使孩子乖乖听话,好好学习,并且做一个有用得人。

(三)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也许有许多父母总喜欢自觉不自觉的用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表现,甚至常以此作为责备或处罚孩子的指标。当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试图自己拴鞋带或是扣纽扣时,性急的父母则会一把拉过孩子,生气的说:“小笨蛋,这都做不好。”边说边三下五除二的帮孩子收拾好一切。两三岁的孩子想要拧干自己的毛巾,结果弄得一身水。妈妈赶忙为他换衣服,还大声训斥:“谁让你逞能来了?”当父母大着孩子过马路时,老是会觉得孩子的动作实在太慢了,总是会忍不住伸出大手来狠狠的拉他一把。这些都是父母用大人的标准衡量孩子的结果。如果大人们事事都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那么孩子的表现常常是不如大人们的意的,所以皮肉之苦也是在所难免的。

(四)把孩子当作出气筒

一般来说,子女受体罚大都是因为做了错事,但也不排除其他原因--把孩子当作出气筒。有的父母在外输了钱,回来便逮着孩子的一个小错暴打一通;也有的父母在外工作不顺,受了上司的呵斥而心情不好,回家左看右看孩子都不顺眼,便顺手给孩子一个耳光。《童年》中的阿廖沙在挨打后,他的外公这样对他说:“我当时对你太过分了,小家伙,我正在气头上,你咬我,抓我,于是我就更火了。”(《童年》 高尔基 新世纪出版社 P24)在以项题为“你打孩子吗?”的问卷调查中,70%的父母认为打孩子时家庭教育的手段之一,80%的人承认大过孩子。这其中,60%的人承认打孩子除了因为孩子凡错误外,还因为当时自己心情不好。(《不要为孩子烦恼》 四川人民出版社 刘庸 著 P155)可见,孩子挨打与父母的心情,或多或少时有些关系的。

父母应当一支持,鼓励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有某些自由,对他们有合理的期望,才能使他们拥有合乎现实的自我理想,正向的自我概念,极强的自尊,明确的自我认同,开放的自我,乐观且充满希望,积极的人生观。



宝贝意识



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受到了长辈们在同龄时期从未受到过的重视。也可以说他们几乎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是整个家庭的太阳,一切事情都是围绕他们而旋转的。父母想尽千方百计要哄儿女开心,竭尽全力去满足他们不管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要求。“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用来形容大多数